历史上安全配资预警平台,赵国的赵括往往成为以成败论英雄这一经典语句的最佳证明。人们普遍认为,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,但他却只会口头战术,缺乏实战经验,因此在战国时代的历史中,赵括常常被视为一个空有名声、能力平庸的“将二代”。按照《史记》的记载,赵王在决定任命赵括为将军时,曾经表现出明显的担忧。他说道:“王以名使括,若胶柱而鼓瑟耳。括徒能读其父书传,不知合变也。”意思是赵括不过是一个书生出身,根本不懂得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战略战术,缺乏实际指挥作战的能力。因此,赵王认为赵括并非理想的人选。
蔺相如和赵括的母亲也对赵括的能力心存疑虑,尤其是赵括的母亲。她认为赵括不适合担任将军,并在赵王任命赵括后,急忙向赵王表示反对。她对赵王说:“括不可使将。始妾事其父,时为将,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,所友者以百数,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,受命之日,不问家事。”意思是,赵括与他的父亲赵奢完全不同,赵奢是一个为国家鞠躬尽瘁的将军,而赵括则贪图财富,利用赵王的赏赐购买土地和房产,无法与父亲相比,因此她认为赵括注定无法像赵奢一样成就一番伟业。
展开剩余67%然而,赵括真的如他们所说的那样无能吗?作为赵国的君主,赵王能做出如此失误的决策吗?事实上,赵王并没有完全看错赵括。赵括的失败更多地与长平之战中的局势发展有关。在这场战役中,赵括在主动出击时,由于内部分裂和背叛,导致了最终的失败。
为了更好地理解赵括的决策,我们需要看一下长平之战的背景。在战国时期,七个大国中,秦国凭借长期的军事发展,已经逐渐崛起为强国。相较之下,赵国和楚国等国是少数几个能够与秦国抗衡的诸侯国。由于赵国的强大,秦国并不轻易与赵国开战,反而选择将目标对准了韩国。韩国的国力较弱,在秦国的进攻下,快速失去了黄河以北的大片领土,剩下了孤零零的上党郡。为了避免这一地区被秦国完全占领,韩国主动与赵国联系,表示愿意将上党郡交给赵国,只要赵国能够保护这个地区。
赵王得知后,喜出望外,立即派遣老将廉颇前往上党郡防守。廉颇在与秦军的对峙中显示出了他的战术优势,成功防守了上党郡一段时间。尽管秦军数次进攻并有一定进展,但廉颇凭借稳固的防线多次击退了敌军。《史记》记载,赵王赵惠文王死后,赵孝成王继位,赵括接替廉颇,决定进行新的军事行动。当时,赵括决定采取进攻策略,绕过秦军,切断他们的粮道,从而迫使秦军撤退。赵括在长平一战的决策,表现出他不满足于仅仅防守,而是寻求通过主动出击来扭转战局。
赵括接手后的两项重大行动,一是更换了廉颇的老部下,二是决定率军主动出击,这两个举动直接导致了其与部分军官的关系紧张,甚至产生了敌意。赵括带领数万兵力向秦军进发,并成功绕到敌军背后。然而,由于赵国其他大军并未及时行动,赵括的部队在深入敌境后遭遇了秦军的包围。最终,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战死,而他的孤军作战也让秦军有了趁机围剿的机会。此时,赵国的大部分军队也因内部的叛变而纷纷投降,赵国因此遭受了重创。
通过这一切,我们看到,赵括的失败并非完全来自他个人的能力问题,而更多是因为他在复杂的战局中缺乏足够的支持和时机的把握。尽管他的决定在当时看似合乎战略逻辑,但由于内外因素的错综复杂,最终导致了不可逆的败局。
发布于:天津市众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